三月 2016 的文章:
(中央社網站)冰桶挑戰(ice bucket challenge)熱潮席捲世界,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、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等美國名人紛紛響應,在台灣也有許多政商名人、運動員、藝人加入。冰桶挑戰的初衷不僅是冰水灌頂,而是喚起更多人對漸凍人的關心,捐款或幫助病友與家屬。到底什麼是漸凍人?會有哪些症狀?中央社整理5件關於漸凍人你該知道的事,讓你了解冰桶公益背後的意義。
1.什麼是漸凍人?
全名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」,因病患脊髓、腦幹或大腦運動皮脂的運動神經元慢慢退化,造成全身肌肉無力、萎縮,末期全身癱瘓、呼吸衰竭而死,病程速度變化快速,常導致病人與家屬面臨嚴重心理衝擊。
2.罹患者初期會有哪些症狀?
漸凍人初期有70%從四肢無力開始發病,25%病患會先出現口部、咽喉無力症狀。四肢無力者逐漸無法順利扣鈕扣、使用鑰匙、容易跌倒、無法久站、無法走路等狀況;口咽無力者會有口齒不清、吞嚥困難等症狀。
3.漸凍人的成因為何?我會變成漸凍人嗎?
全球漸凍人普及率約為10萬分之5左右,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,但也有青少年罹患少年型ALS。男性罹病機率約為女性1.5-2.5倍。
1950年代,關島漸凍人普及率為其他地方的50倍,但隨著關島現代化,普及率已下降至全球平均值。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,漸凍人協會估計台灣目前漸凍人約1000多名。
漸凍人大致分為偶發性與遺傳性兩類。偶發性病因不明確,目前已知輻射、鉛中毒及雷擊傷害是造成發病的環境危險因子。有10%的病患為家族遺傳性患者。
4.漸凍人可以治癒嗎?
目前無藥物治癒,只能藥物治療以延長存活時間。
5.我該怎麼幫助漸凍人?
可以擔任漸凍人協會志工,提供病友與家屬實質的幫助,也可以捐款給漸凍人病友協會。當然,你也可以將本文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了解漸凍人。
|
本文轉載自:http://www.24drs.com/Special_Report/ALS/about_1.asp
漸凍人特性分析
運動神經元疾病(motor neuron diseases)俗稱「漸凍人」。該病指的是,一群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而造成全身肌肉萎縮及無力的疾病,又可依退化部位和好發年齡分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 ALS)、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, PLS)、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 SMA)、漸進性肌肉萎縮症(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, PMA)和甘迺迪氏症(Kennedy Disease, also known as X-linked recessive spinobulbar muscular atrophy)(表1)。其中,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是成人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。
表1:運動神經元疾病簡易分類
運動神經元疾病 | 好發年齡 | 退化部位 |
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 | 大多為中老年人 | 上、下運動神經元 |
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PLS) | 大多為中老年人 | 上運動神經元 |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 | 大多為嬰孩或兒童期 | 下運動神經元 |
漸進性肌肉萎縮症(PMA) | 成人 | 下運動神經元 |
甘迺迪氏症(Kennedy Disease) | 大於四十歲 | 下運動神經元 |
漸凍人的好發年齡為40-60歲(即中高齡),男女罹患比率約1.5:1(即男性佔60%,女性佔40%)。此疾病的致病原因不明,遺傳機率為5-10%,尚無治癒方式。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,以盛行率(prevalence)6-8/100,000來看,台灣平時整個罹病人數可能在1,500人上下。
漸凍人的疾病症狀發展,初期是肌肉乏力,四肢、軀幹等全身逐漸無力癱瘓、吞嚥困難,平均3-5年會進展至呼吸衰竭。漸凍人是一種「逐漸不能動」或「逐漸失能」的疾病。發病初期時,容易跌倒、無法久站、無法舉重;而隨病程進展,會逐漸無法走路、無法拿筷子、穿衣服、洗澡、如廁,生活仰賴他人協助,講話也不清楚,肢體僵硬,失眠、睡不好及酸痛的症狀也隨之出現。到疾病後期時,會無法以口語表達,只能用眼睛溝通,旁人難以理解;吞嚥困難而體重下降,營養失調,出現腸胃問題(如脹氣、便秘),需要依賴「胃造口」或「鼻胃管」維持生命所需營養;最後會無法自主呼吸,生存須依賴機器,從非侵入性呼吸器(Bi-Pap)、到侵入式呼吸器(氣切管)。但漸凍人疾病不會造成感覺神經或智能退化,病友形容自己是「望著天花板的人」,甚至有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,只能用眼控電腦寫下「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」的無奈心情。
本會服務對象為全國罹患漸凍人疾病者及其家庭,對象來源以病友或其親友主動提出申請為主,其次為他單位轉介。近期每年服務總病友數約300多人。
參考資料:2007年,〈運動神經元疾病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報告〉,漸凍人協會出版。
本文轉載自:http://www.mnda.org.tw/Pages_Show.asp?AD=3,11&FID=5&ID=275